【心声】2018年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体会心得

Posted by ShawnD on October 27, 2018

2018年10月17日,迎着小雨,我们来到成都,准备未来为期4天的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

我们和其他学校的差距

我们的竞争者,不只是本科生 我们在实验室,是经过重重选拔考核筛选出来的一些人, 是自己大学相对比较优秀的一些人。但是在这种创新创业的比赛中,往往会有一些导师参与,研究生做的项目,让本科生来比赛。 在巡演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那一组有两个作品都是研究生做的,一组是和我们类型相似的那个“社区垃圾分捡器“,他们也是个国二。另一组就是我旁边的“光码“。他们的作品是“光码”,通过改变光的闪烁频率,将信息以可见光的形式传递出来,简单来说就是把光的频率进行编码,然后用手机扫二维码一样地去扫光,就能进行解码, 他们拿了国一。

哪些作品是受到评为青睐的

  • 面向需求

    这次比赛国一有一个“智能温控电扇”和一个“便携式自动穿毛条机”,国二有一个“多功能水杯”。我觉得这些作品他们的可取之处就是他们切中了需求。 之前我也有和上一届负责人说过这个“温控风扇“的想法,但是因为我们是开发者,觉得这个东西太简单太小了,就把这个想法pass掉了。 我们这次挑战杯有一个就有一个温控的水杯的作品,我觉得可以有所借鉴。

  • 不要拘泥于产品的一种表现形式

    比如说,我们的作品明明是想做垃圾分类,可是却被别人当作我们在做一个垃圾桶。所以我就一直在想,垃圾分类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垃圾桶这种形式呢, 这个想法我之前也跟负责人提过。但是一直也没有一个好的思路,但是这次去iCAN国赛,我们那一组有四组做垃圾分类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借鉴了他们作品,反而我觉得我们几个作品加在一起反而会是一个很好垃圾分类的作品。

  • 接近于产品, 而不仅仅是模型

    我们还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就是能把想法实现就行,意思意思的就行了。之前垃圾分类这个想法产生的时候,上一届负责人说就把瓶子和纸分开就行了。我一想,这简单啊,我能做,结果这项目就分给我了,但是后来才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 之前大家也知道,我们就是做了一个垃圾分类的模型,很小很简陋,只是实现了功能,因此也一直没拿过什么好奖。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侥幸进了国赛,我们重新制作了模型,让它更好看,更像一个“产品”, 也取得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成绩。 这次不管是从省赛,还是国赛,我觉得有一部分是鼓励的成绩。评委们看重的并不是我们的作品,而是它背后的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事实上,我在这方面是个绝对的初学者,就是个菜鸟,而且在国赛的时候,评委恰巧是这类企业的投资人,对这方面还很了解,所以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当我把我所会的,所知道的东西讲出来之后,他们问我的年级,我说我大三,他们微微点头,还留了我的微信。 ps:(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队都留了,反正我前面那个队也留了微信,他们是国一,就是上面说的那个“光码“)

作品的迭代与传承

没有哪一个产品是一拍大腿,说一句“好主意啊!“,然后一做就能成功的。事实上,即使我们有一些好的想法,在实现过程中,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来看我们现在的作品,和第一次参赛时的样子已经是大不相同了,我们在比赛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去完善,在比赛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在成长。

没有哪一个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一蹴而就的,仅仅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靠一个本科生做出一个很完美的作品还是很困难的,把经验保留下来并且传承下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之前的止鼾枕,一代一代地去完善,最后才能取得一些优异的成绩。再拿“光码”举例吧,他们自己说这个项目做了三年,所以才能有这样夺目的成绩。

当然,这些观点只是我的主观感受,并不一定是客观事实。